何以為家觀后感范文(十篇)

思而思學網(wǎng)
《何以為家》讀后感(一):記憶

節(jié)假日的小伙伴每天早上要跟隨父母下地,十歲以內的象征性的干活,春種時坐在紅柳編制的磨上面當做配重被毛驢拖著把剛剛播種完的耕地磨平,十歲以上會有一些稍具技術性的活,比如牽驢、跟在母親身后在田埂兩邊撒小麥種子等。 秋收時先要下草湖打草,父親將青草用釤鐮整齊的割下后小朋友必須及時用鐵絲制作的耙子把屬于自己家草摟在一起鋪平晾曬,大概一周左右時間所有曬干捆好的青草已經(jīng)碼成一垛垛城堡了,緊接著小麥到了最佳收獲季節(jié),十歲以下小孩子的撿掉在地里的麥穗,十歲以上的最起碼也要拿把鐮刀以不割傷自己為前提的參與割麥子。 從割到捆~拉到場上~攤場~打場~揚場~裝袋......一整年的收成全在父親一鏟一揚間慢慢的堆積在眼前。

《何以為家》讀后感(二):心安是歸處

我比較喜歡鄉(xiāng)土文學,尤其是近現(xiàn)代城鄉(xiāng)文化在不斷的沖擊和融合,一些作家們挖掘丟失在時光邊緣的鄉(xiāng)土情懷,他們對鄉(xiāng)土貼切的描寫和反思,有種厚重感,這都很容易引起共鳴,讓人動情。

《何以為家》這本書不僅僅拘泥于鄉(xiāng)土,北方,南方,城市,鄉(xiāng)村,多方面多層次的寫了不同地方的鄉(xiāng)村,及過去到現(xiàn)在的變化。

全書分為四輯。我更喜歡前兩輯。第一輯寫了西域草原,戈壁,從“支邊年代”到現(xiàn)今的變化。作者在西域那片土地上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筆下的巴里坤,淳樸的民風,勤勞的人們,翠色欲流的草原……娓娓道來,有親情,有懷舊,有成長,樸實無華但處處真情流露。

第二輯,寫了下馬崖派出所的官兵們。一批又一批官兵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思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憂、解民之所困!芭沙鏊墓俦鴤冏龅亩际切∈,但是小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一個集體的凝聚力,小事做的久了,就成了偉大的事情,讓人敬仰!钡拇_,小事更能暖民心。那已經(jīng)成為了派出所官兵們的一種“傳承”。

……

“故鄉(xiāng)還在,靈魂可棲。從原來的村莊艱難地走向城市,在城市里游離于人群中孤獨地找不到靈魂的歸屬,又再次一步步向曾經(jīng)丟失的家園回歸,曾經(jīng)的鄉(xiāng)愁都成了一份過時的深刻的追憶!

這是序言中的一句話,我當時在想,或許每一代人的鄉(xiāng)愁都有其自身的特質,有種年代感的劃分,就像我伯爺爺他是1949年左右到臺灣了,后來只回過一次大陸,那是余光中筆下的鄉(xiāng)愁,濃郁。而爸爸媽媽們的鄉(xiāng)情,就是他們腳下賴以生存的土地。而今,對我這二十多歲的人來說,鄉(xiāng)愁,感覺有些單薄了,鄉(xiāng)土情結似乎沒那么根深蒂固,似乎天南地北,都不陌生。

我曾說,這是我背井離鄉(xiāng)的第六年,想家。唔,想。但肯定沒到鄉(xiāng)愁的程度。

其實,對家的概念,每個人應該也不一樣,游子,詩人,老人,小孩。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這是一種以國為家的英雄氣概。

在我小時候,我總覺得有爸爸媽媽的地方就是家,漸漸的我長大了,我開始覺得家是一個舒適的地方。再后來工作的這些年,家是一種自在的歸屬感吧。

這是我在昆山的第五個年頭,租著房子,還搬過兩三次家,一開始,我也覺得這只是我的容身之所,只是一個房客。而當我慢慢融入下來,從最開始的一個行李箱,到添置廚具,書,花草……慢慢就堆積了我的歸屬感。

“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边@是白居易的一句詩。

生命中我們有歡喜,有悲傷,經(jīng)歷了浮華和滄桑,春月秋風,便會認識到,有歸屬,便會心安。心安了,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

遠方是條路,心安是歸處。無論身在何處,愿你我都能找到歸屬感。

《何以為家》讀后感(三):帶著鄉(xiāng)愁的詩人

這是一本鄉(xiāng)村散文集,透著濃濃的鄉(xiāng)愁、憂傷和詩意的散文集。作者航月,原名杭月華,詩人、作家、資深媒體人。出生于新疆哈密,后在南方成長和生活,這本書記錄了她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北方到南方的個人成長經(jīng)歷。

作者文筆功力深厚,前半部分對自己和家人、村莊的描述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靈魂”,個人的靈魂、村莊的靈魂、城市的靈魂,作者一直在強調。整本書的氣氛和內容讓我想起了《鴻雁》這首歌的凄涼和哀婉。作者的詩人出身導致這本書里也透著詩意和浪漫。第一次閱讀這種類型的書,還行。作者不只是抒發(fā)感情,同時以她的視角對中國城鄉(xiāng)、南北差異、漂泊異鄉(xiāng)、留守兒童等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描述和思考,引起讀者共鳴。

《何以為家》讀后感(四):【書評人俱樂部】故鄉(xiāng),那是靈魂棲息的地方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靈魂的村莊,是《詩經(jīng)》里的河之洲,是杜甫詩里的茅屋,是陶淵明詩里的田園,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里的田家,是余光中詩里的鄉(xiāng)愁。當然也是《何以為家》里的巴里坤,每個人心目中的故鄉(xiāng)。

作者說,每個村子都把最初原味的記憶讓祖先們一代代交接給子孫。今天,當我們處在商業(yè)化的都市回歸村莊之時,那些村子有多少還是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樣子?我想很多人對此深表認同,離家數(shù)載,重回故鄉(xiāng),發(fā)現(xiàn)一切變了樣,村莊高樓平地起,舊貌換新顏,所有一切物非人非。不禁讓我想起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想,就算故鄉(xiāng)如何千變萬化,故鄉(xiāng)還是故鄉(xiāng),即使沒有余光中那般的鄉(xiāng)愁,也是我們魂牽夢縈的地方。

然而,那些逐漸被商業(yè)吞沒了靈魂的村莊將在我們身后隕落,隕落的是原來的味道、顏色、歷史、文化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元素。正因如此,才煥發(fā)作者挽留的欲望,通過文字把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挖掘出來,呈現(xiàn)在廣大讀者面前,這是作者對故鄉(xiāng)深沉的愛,也是對遠去故鄉(xiāng)的一種祭奠。

這本書的作者航月生于北方,成長和生活在南方,原名杭月華,是詩人、作家和資深媒體人。對于城市、村莊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頗具張力和暖色情懷。她把離開家鄉(xiāng)后在城市的路途中,重識的故鄉(xiāng)、游歷的村莊、相遇相知的他鄉(xiāng)人整理成這本紀實的鄉(xiāng)村散文集《何以為家》。在書中,她帶我們重回鄉(xiāng)村,重覓內心久遠的味道、顏色、歷史,以及村莊厚重的鄉(xiāng)土文化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元素。她歷經(jīng)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北方到南方的人生變化,從而將個中片段、感悟、領略,凝結為詩歌、散文、紀實文學。書中每一輯都配有一首詩,總共有四輯,分別是我回望中的草原,從邊防哨卡生出的溫柔,割不斷的南方與北方,詩意在鄉(xiāng)村泥土里生長。內容涉及巴里坤的歷史,風土人情和鄉(xiāng)土文化等。讀者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愛意與思念。

故鄉(xiāng)總歸是落葉歸根的地方。無論身在何處,依然懷念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和獨有的味道。它流淌在血液里,鐫刻在腦海里,埋藏在靈魂深處。每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愛是真誠的,它源自內心,所以才能感動自己又觸動他人。不管是南方的家還是北方的根,不管是南邊的城還是北邊的村,用心感受,都是美麗的風景。要問何以為家,四海皆為家,唯有故鄉(xiāng),才是靈魂棲息的地方。

《何以為家》讀后感(五):故鄉(xiāng),我永遠的故鄉(xiāng)

最初想看這本《何以為家》是因為特別喜歡它的書名,何以為家,以何為家,家為何處。翻開書本,看看簡介,它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靈魂的村莊,是《詩經(jīng)》里的河之洲,是杜甫詩里的茅屋,是陶淵明詩里的田園,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里的田家,是余光中詩里的鄉(xiāng)愁。作者航月生于北方,成長和生活在南方,對于城市、村莊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頗具張力和暖色情懷。她把離開家鄉(xiāng)后在城市的路途中,重識的故鄉(xiāng)、游歷的村莊、相遇相知的他鄉(xiāng)人整理成這本紀實的鄉(xiāng)村散文集《何以為家》。在書中,她帶我們重回鄉(xiāng)村,重覓內心久遠的味道、顏色、歷史,以及村莊厚重的鄉(xiāng)土文化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元素!蔽液苜澩@段介紹,這本書就是帶領著我們重回故鄉(xiāng),重回農(nóng)村,感受鄉(xiāng)土氣息,不忘本不忘根。

鄉(xiāng)村是人口稀少、比較隔絕、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要經(jīng)濟基礎、人們生活基本相似,而與社會其他部分,特別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相對于城市的繁華與喧囂,鄉(xiāng)村是寂寞與單調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葉茂,精彩紛呈,豐富多樣。代表休閑娛樂一脈的茶樓、迪吧、酒吧等充盈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制造了城市燈紅酒綠的不夜城景觀,繁華與喧囂與之俱來;電影城、戲劇院、書店、健身房等高雅的文化消費場所,給城市帶來尊貴與典雅。豐富的文化大餐,讓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樂。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顯得相當?shù)吐。這不是文化的過錯,是文化在鄉(xiāng)村的走失。而在這本書中,我能感覺到作者想要找回遺落的鄉(xiāng)村和記憶里的鄉(xiāng)村。

談談我自己,我也是個從故鄉(xiāng)遷移到城市的人兒。但與作者不同的是,我的故鄉(xiāng)不能完全算是鄉(xiāng)村,應該算是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地區(qū),因為它沒有農(nóng)田,沒有老黃牛,沒有稻草人,也沒有長地高高的稻穗?墒,就算時間過了那么久,就算我已遠離故鄉(xiāng)十余年,我依然記得故鄉(xiāng)傍晚帶著青草味的潮濕空氣,依然記得夏日外公接我放學的嬉笑場景。太多的美好,封存在記憶的鐵盒里,那是我永遠的故鄉(xiāng),我永遠的愛。我喜歡書中的鄉(xiāng)村,更愛自己的故鄉(xiāng),聽著作者的訴說,就仿佛讓我也回到了十年前的家。無論城市如何變遷,無論過了多久,我都會很熱愛我的故鄉(xiāng),愛那一片曾養(yǎng)育我的土地。

《何以為家》讀后感(六):我的村莊,我靈魂歸屬的地方

鄉(xiāng)村在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上是最小的基層單位,從古至今,鄉(xiāng)村都在文人的字里行間被賦予濃重的悲情色彩。

這種悲情色彩是情感上對鄉(xiāng)村悲觀的色彩,是生活在鄉(xiāng)村和城市的人們從內到外體驗了人生的那種悲情。

鄉(xiāng)村還是農(nóng)村的代名詞,只要你告訴人們來自中國的哪個縣城、哪個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身份就成了你一個巨大的烙印和商標,它會貼在你的臉上、手上、笑容里以及身體的每個部位。然后農(nóng)民身份將區(qū)分開你與他人的階層屬性,進而限定你走向城市空間的距離。

我最初記住的鄉(xiāng)村叫“大河草湖”,這個“大河”是因為鄉(xiāng)名叫大河鄉(xiāng),所以門前的河和草原也叫大河和大河的草湖。大河人管門前的草原叫草湖,因為大河將草原從中間一分為二,有湖、有草的地方叫草湖。草湖是我最早記住的村莊的名字,之后,在我成長的時間里,所有關于村莊、家鄉(xiāng)的概念里都有“草湖”這兩個字,更多的兩個字是“大河”:大河古城、大河煤礦、大河獸醫(yī)站、大河水庫,大河的干渠、大河的下澇壩、大河的男人、大河的女人、大河的娃娃、大河的丫頭、大河的媳婦、大河的驢。這些關于大河的文字在我很小的年紀里被另一個詞??“村子”代替,大河的人們從不說鄉(xiāng)村,都以“我們村子”來代表這里。

大河人說草湖、村子的表情是有底氣的、豪邁的、自信的那種,是祖祖輩輩在同一個地方有血脈、有根基、有傳承的那種氣場。

但村子和草湖對于我而言,還是新的。大河所有的農(nóng)田、草原、戈壁、鹽堿地、房子對我都是新的。村子對于一個從南方流動到大河的人來說,這種新就證明你不是本地人,不是盲流就是外地支邊的。

面對老的村子,面對有模有樣的老房子、老巴里坤人,支邊的父母就是村子里的新戶,是村子暖色氣流里的莊稼地。

草湖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中更換著顏色,四季的顏色:青綠、草綠、金黃、純白。每年如此,年年如此。季節(jié)分明,年年四色,從不更改。如此,我眼里的鄉(xiāng)村,除去固有的農(nóng)村烙印外,更多的是暖色的氣流。這些暖色的氣流,在我25年的青春歲月里一直溫暖著我關于農(nóng)村的回憶和記憶。

父母從江蘇魚米之鄉(xiāng)支援新疆建設到新疆東部哈密巴里坤縣這個有草湖的大河鄉(xiāng)村,他們從南方的綠色水田來到塵土飛揚、大雪壓頂?shù)拇蠛。他們把我的命放在了這個叫大河的草湖,把我來到人間的第一聲啼哭給了這個草湖,把我的名字給了這個草湖。

從此,我童年對南方和北方鄉(xiāng)村最多的記憶是暖色氣流里涌動的色彩,這些南方和北方鄉(xiāng)村里混合而成的五顏六色的湖水、紅色的瓦房、綠色的稻田、黃色的冬梅、青色的油菜、白色的雪以及廣闊的戈壁、草原、天山山脈和一年四季里草原上的馬、牛、羊的色彩,讓我很小就對色彩有了更多的喜愛。

就像梵高的油畫,我更喜歡他黃色基調里的麥田和描繪秋收的農(nóng)人在麥田收割時的顏色,金黃的顏色刺穿我的眼睛,也刺穿我的心臟。

我的村子就在大得無邊的草原上,大得無邊的戈壁上,大得看不到天邊云彩的藍天下。像走在朝圣之路,我一步一叩首地用25年的青春靠近她、依戀她、愛她,并陪她走過她的滄桑。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安放自己靈魂的村子,這個村子是《詩經(jīng)》里的河之洲,是杜甫詩里的茅屋,是陶淵明詩里的田園,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里的田家,是余光中詩里的鄉(xiāng)愁。

每個村子都把最初原味的記憶讓祖先們一代代交接給子孫。今天,當我們處在商業(yè)化的都市回歸村莊之時,那些村子有多少還是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樣子?

那些逐漸被商業(yè)吞沒了靈魂的村莊將在我們身后隕落,隕落的是原來的味道、顏色、歷史、文化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元素。

我生在草原,我的生命元素里有大河的草湖和大河的村子。

我大河的村子長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我小時候的棗紅馬在父親去世的10多年里,一直為我們家做苦力,直到它成為一匹老馬,無法拉車駕轅,悄然地老死在空闊的草原上,讓我們找不到它死亡的痕跡。棗紅馬的韁繩一直掛在我們家糧食倉的墻壁上,我們看不看它,它都一直掛在那里,像文物也像斷片。棗紅馬的魂在我們家的院子里,在所有它可以踩踏的空地上,在我們家的莊稼地里,在戈壁的梭梭柴里。

父親31歲就把生命丟棄在了草原,把棗紅馬留給了我們。他躺在戈壁灘上,聽棗紅馬的聲音從村口一直傳到戈壁深處。

我從草原出發(fā),帶著大河草原上全部的善良、勤勉、樸實,帶著青草味走進城市。我身后的村子仍然淹沒在草原里,像我離開時的那樣,只是牛糞的數(shù)量比那時更多,野菜比那時更多。而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只剩下許多老年人守著暮年的歲月在草原上張望。

離鄉(xiāng)的我?guī)Р蛔吒赣H的墳,也帶不走棗紅馬的韁繩,更帶不走村子里暖色的氣流和向日葵一樣的太陽。我?guī)ё叩膬H僅是我在草原的村子里得到的全部恩惠,它讓我在城市里生活了20多個年頭,仍然還是一個純粹的草原女子,一個歷經(jīng)歲月仍然安靜如初、心地善良的草原女子。

故鄉(xiāng)還在,靈魂可棲。從原來的村莊艱難地走向城市,在城市里游離于人群中孤獨地找不到靈魂的歸屬,又再次一步步向曾經(jīng)丟失的家園回歸,曾經(jīng)的鄉(xiāng)愁都成了一份過時的深刻的追憶。

我把離開草原后在城市的路途中,用回望寫下的關于我的草原和村莊,以及我旅行游歷中寫下的中國南方和北方村莊的文字整理成一本紀實的鄉(xiāng)村散文集《何以為家》,我希望,我?guī)Ыo你的是我生活過的鄉(xiāng)村,是你眼里不一樣的鄉(xiāng)村。這些鄉(xiāng)村從我的草原出發(fā),偶爾尋覓、偶爾發(fā)現(xiàn)、偶爾閱讀。她們有著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生命感悟。

謹將我生活過的草原里的大河,以及我的眼睛看到的、靈魂閱讀過的中國鄉(xiāng)村呈現(xiàn)在這里。那也許是你生命中曾經(jīng)的河、山川、草原、田野、莊稼、食物、足跡;也許僅僅是一個名字、一幅久遠的畫,那畫已經(jīng)模糊。

摘自:航月/著《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讀后感(七):《何以為家》序:住在靈魂的村莊

鄉(xiāng)村在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上是最小的基層單位,從古至今,鄉(xiāng)村都在文人的字里行間被賦予濃重的悲情色彩。

這種悲情色彩是情感上對鄉(xiāng)村悲觀的色彩,是生活在鄉(xiāng)村和城市的人們從內到外體驗了人生的那種悲情。

鄉(xiāng)村還是農(nóng)村的代名詞,只要你告訴人們來自中國的哪個縣城、哪個鄉(xiāng)村,農(nóng)民的身份就成了你一個巨大的烙印和商標,它會貼在你的臉上、手上、笑容里以及身體的每個部位。然后農(nóng)民身份將區(qū)分開你與他人的階層屬性,進而限定你走向城市空間的距離。

我最初記住的鄉(xiāng)村叫“大河草湖”,這個“大河”是因為鄉(xiāng)名叫大河鄉(xiāng),所以門前的河和草原也叫大河和大河的草湖。大河人管門前的草原叫草湖,因為大河將草原從中間一分為二,有湖、有草的地方叫草湖。草湖是我最早記住的村莊的名字,之后,在我成長的時間里,所有關于村莊、家鄉(xiāng)的概念里都有“草湖”這兩個字,更多的兩個字是“大河”:大河古城、大河煤礦、大河獸醫(yī)站、大河水庫,大河的干渠、大河的下澇壩、大河的男人、大河的女人、大河的娃娃、大河的丫頭、大河的媳婦、大河的驢。這些關于大河的文字在我很小的年紀里被另一個詞??“村子”代替,大河的人們從不說鄉(xiāng)村,都以“我們村子”來代表這里。

大河人說草湖、村子的表情是有底氣的、豪邁的、自信的那種,是祖祖輩輩在同一個地方有血脈、有根基、有傳承的那種氣場。

但村子和草湖對于我而言,還是新的。大河所有的農(nóng)田、草原、戈壁、鹽堿地、房子對我都是新的。村子對于一個從南方流動到大河的人來說,這種新就證明你不是本地人,不是盲流就是外地支邊的。

面對老的村子,面對有模有樣的老房子、老巴里坤人,支邊的父母就是村子里的新戶,是村子暖色氣流里的莊稼地。

草湖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中更換著顏色,四季的顏色:青綠、草綠、金黃、純白。每年如此,年年如此。季節(jié)分明,年年四色,從不更改。如此,我眼里的鄉(xiāng)村,除去固有的農(nóng)村烙印外,更多的是暖色的氣流。這些暖色的氣流,在我25年的青春歲月里一直溫暖著我關于農(nóng)村的回憶和記憶。

父母從江蘇魚米之鄉(xiāng)支援新疆建設到新疆東部哈密巴里坤縣這個有草湖的大河鄉(xiāng)村,他們從南方的綠色水田來到塵土飛揚、大雪壓頂?shù)拇蠛。他們把我的命放在了這個叫大河的草湖,把我來到人間的第一聲啼哭給了這個草湖,把我的名字給了這個草湖。

從此,我童年對南方和北方鄉(xiāng)村最多的記憶是暖色氣流里涌動的色彩,這些南方和北方鄉(xiāng)村里混合而成的五顏六色的湖水、紅色的瓦房、綠色的稻田、黃色的冬梅、青色的油菜、白色的雪以及廣闊的戈壁、草原、天山山脈和一年四季里草原上的馬、牛、羊的色彩,讓我很小就對色彩有了更多的喜愛。

就像梵高的油畫,我更喜歡他黃色基調里的麥田和描繪秋收的農(nóng)人在麥田收割時的顏色,金黃的顏色刺穿我的眼睛,也刺穿我的心臟。

我的村子就在大得無邊的草原上,大得無邊的戈壁上,大得看不到天邊云彩的藍天下。像走在朝圣之路,我一步一叩首地用25年的青春靠近她、依戀她、愛她,并陪她走過她的滄桑。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安放自己靈魂的村子,這個村子是《詩經(jīng)》里的河之洲,是杜甫詩里的茅屋,是陶淵明詩里的田園,是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里的田家,是余光中詩里的鄉(xiāng)愁。

每個村子都把最初原味的記憶讓祖先們一代代交接給子孫。今天,當我們處在商業(yè)化的都市回歸村莊之時,那些村子有多少還是我們曾經(jīng)熟悉的樣子?

那些逐漸被商業(yè)吞沒了靈魂的村莊將在我們身后隕落,隕落的是原來的味道、顏色、歷史、文化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元素。

我生在草原,我的生命元素里有大河的草湖和大河的村子。

我大河的村子長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我小時候的棗紅馬在父親去世的10多年里,一直為我們家做苦力,直到它成為一匹老馬,無法拉車駕轅,悄然地老死在空闊的草原上,讓我們找不到它死亡的痕跡。棗紅馬的韁繩一直掛在我們家糧食倉的墻壁上,我們看不看它,它都一直掛在那里,像文物也像斷片。棗紅馬的魂在我們家的院子里,在所有它可以踩踏的空地上,在我們家的莊稼地里,在戈壁的梭梭柴里。

父親31歲就把生命丟棄在了草原,把棗紅馬留給了我們。他躺在戈壁灘上,聽棗紅馬的聲音從村口一直傳到戈壁深處。

我從草原出發(fā),帶著大河草原上全部的善良、勤勉、樸實,帶著青草味走進城市。我身后的村子仍然淹沒在草原里,像我離開時的那樣,只是牛糞的數(shù)量比那時更多,野菜比那時更多。而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只剩下許多老年人守著暮年的歲月在草原上張望。

離鄉(xiāng)的我?guī)Р蛔吒赣H的墳,也帶不走棗紅馬的韁繩,更帶不走村子里暖色的氣流和向日葵一樣的太陽。我?guī)ё叩膬H僅是我在草原的村子里得到的全部恩惠,它讓我在城市里生活了20多個年頭,仍然還是一個純粹的草原女子,一個歷經(jīng)歲月仍然安靜如初、心地善良的草原女子。

故鄉(xiāng)還在,靈魂可棲。從原來的村莊艱難地走向城市,在城市里游離于人群中孤獨地找不到靈魂的歸屬,又再次一步步向曾經(jīng)丟失的家園回歸,曾經(jīng)的鄉(xiāng)愁都成了一份過時的深刻的追憶。

我把離開草原后在城市的路途中,用回望寫下的關于我的草原和村莊,以及我旅行游歷中寫下的中國南方和北方村莊的文字整理成一本紀實的鄉(xiāng)村散文集《何以為家》,我希望,我?guī)Ыo你的是我生活過的鄉(xiāng)村,是你眼里不一樣的鄉(xiāng)村。這些鄉(xiāng)村從我的草原出發(fā),偶爾尋覓、偶爾發(fā)現(xiàn)、偶爾閱讀。她們有著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生命感悟。

謹將我生活過的草原里的大河,以及我的眼睛看到的、靈魂閱讀過的中國鄉(xiāng)村呈現(xiàn)在這里。那也許是你生命中曾經(jīng)的河、山川、草原、田野、莊稼、食物、足跡;也許僅僅是一個名字、一幅久遠的畫,那畫已經(jīng)模糊。

《何以為家》讀后感(八):夢中的巴里坤,夢中的故鄉(xiāng)...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一個大大的問號,時刻拷問著流連在鄉(xiāng)村與城市間的人們。

他們帶著與生俱來的深深鄉(xiāng)村烙印,在廣闊的世界中摸爬滾打,尋找生存的意義。有人走了卻回來了,有人走了終也不回頭,從此再無留戀。是什么讓人們離開,又是什么讓人們歸來?是什么讓手中的石頭變?yōu)辄S金?又是什么讓手中的寶石化為石頭?什么值得追憶?什么善于遺忘?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答案。

夢中的巴里坤,水是生命的源泉,山是生命的高度,草原是萬物主宰,人便是那造物主。風從各個方向吹來,越過人們的頭頂;拂過清涼的草原;推趕著成群的牛羊;剝落著成熟的谷麥……對于多愁善感的航月,遙遠的巴里坤和大河在她的記憶中始終閃耀著如童話般的斑斕色彩,雖然曾決絕離開,可那里埋藏著母親的青春和父親的魂;那里留有寫給白家爺?shù)脑姾徒䴘M汗水的苦澀青稞餅。外面的廣闊世界始終如一塊吸力巨大的磁石,讓年輕的她目無其它?僧敾赝枢l(xiāng)時才最終發(fā)覺:天堂原原本本卻在這里,從未改變。

中性的文筆模糊了文字的性別,再大的風浪也折不斷雄鷹的翅膀,再大的引力也牽絆不了一顆歸家的心。鄉(xiāng)愁猶如一段縈繞不絕的旋律,在那充滿陽光和紫荊花的繁華快活都市里,聽不到;可每當夜晚降臨、失落來襲,那便是耳里的最強音;鄉(xiāng)愁猶如一道緊鎖的門,人兒們如倦鳥歸巢,卻遺忘了鑰匙,屋里落滿灰塵的柜子那點點紅色,浸染著一雙雙焦急的眼睛;鄉(xiāng)愁猶如那父親的二胡和古木老家什,舊了無用,卻占據(jù)著心里最大的空間;鄉(xiāng)愁猶如那毛氈房里傳來的奶香,四處飄散,呼喚呼喚……

離開了,卻不忘家鄉(xiāng),口中念叨著,說話音量升高著,都是對巴里坤鄉(xiāng)情的留戀。拉條子和酸湯餃子在溫暖滿足著曾經(jīng)被喂養(yǎng)于這里的孩子們的胃的同時,也讓外鄉(xiāng)人對這里充滿了幻想與憧憬。人類的遷徙始終無法脫離圍城的怪圈:里面的人兒想出來,外面的人兒想進去。而巴里坤的繁榮與衰落,榮耀的變遷,也隨著*的來臨,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個城市有著古老的靈魂和年輕的活力,人們終將回來,繁衍生息。

《何以為家》讀后感(九):遙遠的回望

大千世界美麗多彩,每個人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能裝下的那些美好都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在走過千山萬水后,總有那么一處地方,它靜臥在靈魂深處,最美最真,讓人牽掛不舍,成為生命旅程里最濃情的凝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故鄉(xiāng)、對老家的思念與回望也越來越頻繁起來,大概是自己生長于農(nóng)村的緣故,所以看到這本散文集《何以為家》時倍感親切,我毫不猶豫地想占為已有。捧讀這本帶著紫荊花溫柔芬芳的《何以為家》,那份溫暖輕輕地敲打著被塵埃覆蓋的心靈。作者的那些人生經(jīng)歷,那些走過的歲月印痕,讓我們不由地去想起那些遺忘但懷念著的時光,去尋找昨日或夢中的鄉(xiāng)村、家園、還有那里擁有著真善美的人們。

雖是紀實散文,但是作者的文筆飄逸輕靈,含蓄而不乏生活的真實,有草原大寫意,也有村莊的細碎,極具詩歌的意境和小說的骨感。

這本書中,每一個字都是千萬次的回眸,發(fā)自血液,沒有矯飾和偽裝。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里坤的歷史,風土人情、草原上的故事、純樸的鄉(xiāng)情、人情冷暖、甚至是沒有聽說過的很多草的名字,還有手拿套馬桿的木納漢、中國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女作家丁燕……

另外,讀書的過程我們會跟著作家進行一種心靈的呼應。那片草原上、那片邊疆里演繹著一部支邊的蕩氣回腸的故事,父親的身影是?不去的長鏡頭,從穿過草原的四條河里?水而過,31歲就守寡的母親守著父親飄逝的靈魂,笑看草原四季的變化。新疆第一批的建設者們,用他們的堅守、奉獻青春和熱血,在廣袤的草原上生兒育女,建設祖的邊疆,他們子孫的骨血里流淌著草原的寬廣,豪爽、熱情和執(zhí)著。邊防戰(zhàn)士用自己的行動感化感動戈壁上的村莊??下馬崖的居民,流血流汗甚至犧牲,艱險里飽含溫情暖意。作者的筆墨中浸潤著感動和敬意,讓我們讀到了,是黨是官兵的溫暖帶給下馬崖翻天覆地的變化。帶領村民學漢語走上致富的道路,守邊防、維護轄區(qū)治安、交警查車、解決老百姓的吃穿問題、送科技信息、技術、文化轉變固守觀念這些都是戰(zhàn)士的使命。

村莊是遠游他鄉(xiāng)的人們獨特的記憶,是最樸素的情懷,它長在游子靈魂的深處,經(jīng)歷歲月風霜的浸染愈久彌香。

??讀航月散文集《何以為家》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