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呂相絕秦》文言文鑒賞

思而思學網

 《呂相絕秦》是一篇滿有意義的文章。文章粗看挺嚇人,完完全全是晉國聲討秦國的戰(zhàn)斗檄文。在文中秦國的形象完全是個反復無常,見義忘利的“小人”,然而實際上,我們讀者大可不必如此費神,秦晉本是親家,國家利益使之在后來反目成仇,誰是誰非,無法分辨,就算是史學專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原文】

《呂相絕秦》

出處:《左傳》

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1),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2),申之以盟誓(3),重之以昏姻(4)。天禍晉國(5),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6),獻公即世(7)。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8)。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9)。亦悔于厥心(10),用集我文公(11)。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12),跋履山川(13),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見而朝諸秦(14),則亦既報舊德矣(15)。鄭人怒君之疆埸(16),我文公帥諸候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17)。諸候疾之(18),將致命于秦(19)。文公恐懼,綏靜諸侯(20),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21)。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吊(22),蔑死我君,寡我襄公(25),迭我淆地(26),奸絕我好(27),代我保城(26)。殄滅我費滑(27),散離我兄弟(28),撓亂我同盟(29),傾復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淆之師。猶愿放罪于穆公(30),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31)。天誘其衷(32),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33),康、靈即位(34)?倒抑猿(35),又欲闕翦我公室(36),傾覆我社稷,帥我螫賊(37),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氮q不俊(38),入我河曲(39),伐我涑川(40),俘我王官(41),翦我羈馬(42),我以是有河曲之戰(zhàn)。東道之不通(43),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44),我君景公引西望曰(45):‘庶撫我乎(46)!’君亦不惠稱盟(47),利吾有狄難(48),入我河縣(49),焚我箕、郜(50),芟夷我農功(51),虔劉我邊垂(52),我以是有輔氏之聚(53)。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54):‘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55)。君又不祥(56),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57),君之仇誰,而我昏姻也(58)。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代狄!丫桓翌櫥枰。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59)。君有二心于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60)。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61),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與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62):‘余雖與晉出入(63),余唯利是視(64)。’”不谷惡其無成德,則用宣之,以懲不壹(65)!T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66)。寡人帥以聽命(67),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愿也,其承寧諸侯以退(68),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69),其不能以諸候退矣。敢盡布之執(zhí)事,俾執(zhí)事實圖利之(70)。”

【注釋】

(1)晉侯;晉厲公。呂相,晉國大夫,魏?的兒子魏相,因食色在呂,又稱呂相。絕;絕交。

(2)戮力:合力,并力。

(3)申:申明。

(4)重:加重,加深;枰觯夯橐。秦、晉國有聯(lián)姻關系。

(5)天禍:天降災禍,指驪姬之亂。(6)無祿:沒有福祿。這里指不幸。(7)即世;去世。

(8)俾:使。用:因為。奉祀;主持祭祀。這里指立為國君。

(9)韓之師:韓地的戰(zhàn)爭,指秦晉韓原之戰(zhàn)。(10)厥:其,指秦穆公。(11)用:因而。集:成全。

(12)躬:親身。擐:穿上。(13)跋履:跋涉。

(14)胤(yìn):后代。東方諸侯國的國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15)舊德:過去的恩惠。(16)怒:指侵犯。疆場:邊疆。(17)詢:指商量。擅及鄭盟:擅自與鄭人訂盟。

(18)疾:憎惡,憎恨。

(19)致命于秦;與秦國拼命。

(20)綏靜:安定,安撫。

(21)大造:大功。西:指秦國。

(22)不吊:不善。

(23)寡:這里的意思是輕視。

(24)迭:同“軼”,越過,指侵犯。

(25)奸絕:斷絕。我好:同我友好。

(26)保:同“堡”,城堡。

(27)殄(tiǎn)滅;滅絕。費(bi):滑國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附近。費滑即滑國。

(28)散離:拆散。兄弟:指兄弟國家。

(29)撓亂;擾亂。同盟:同盟國家,指鄭國和滑國。

(30)猶愿:還是希望。

(31)即楚:親近楚國。謀我:謀算我晉國。

(32)誘:開啟。衷:內心。

(33)穆、襄:秦穆公和晉襄公。革命

(34)康、靈:秦康公和晉靈公。

(35)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晉文公的外甥,所以說“自出”。

(36)闕翦:損害,削弱。

(37)蟊(mao)賊:本指吃莊稼的害蟲,這里指晉國公于雍。

(38)悛(quan):悔改。

(39)河曲: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東南。

(40)涑(Su)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41)俘:劫掠。王官: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聞喜西。

(42)羈馬:晉國地名,在今山西永濟南。

(43)東道;晉國在秦國東邊,所以稱“東道”。不通:指兩國斷絕關系。

(44)君;指秦桓公。

(45)引:伸長。:脖子。

(46)蔗:大概,或許。撫:撫恤。

(47)稱盟:舉行盟會。

(48)狄難:指晉國同狄人打仗

(49)河縣:晉國臨河的縣邑。

(50)箕:晉國地名,在今山西蒲縣東北。郜(gdo):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祁縣西。

(51)芟(shan):割除。夷:傷害。農功:莊稼。

(52)虔劉:殺害,屠殺。邊垂:邊陲,邊境。

(53)輔氏:晉國地名,在今陜西大荔東。聚:聚眾抗敵。

(54)伯車:秦桓公之子。

(55)寡君:指晉歷公。

(56)不詳:不善。

(57)白狄:狄族的一支。及:與。同州:同在古雍州。

(58)婚姻;指晉文公在狄娶季隗。

(59)吏:指秦國傳令的使臣。

(60)是用:因此。

(61)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復無常。

(62)昭:明。昊:廣大。秦三公:秦國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國成王、穆王、莊王。

(63)出入:往來。

(64)唯利是視:一心圖利,唯利是圖。

(65)不壹:不專一。

(66)昵就:親近。

(67)帥以聽命:率諸侯來聽侯君王的命令。

(68)承寧:安定。

(69)不佞:不敏,不才。

(70)圖:考慮。利之:對秦國有利。

【白話翻譯】

夏天四月初五,晉歷公派呂相去秦國斷交,說:“從前我們先君獻公與穆公相友好,心合力,用盟誓來明確兩國關系,用婚姻來加深兩國關系。上天降禍晉國,文公逃亡齊國,惠公逃亡秦國。不幸獻公去逝,穆公不忘從前的交情,使我們惠公因此能回晉國主持祭祀。但是秦國又沒有完成大的功勞,卻同我們發(fā)生了韓原之戰(zhàn)。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們文公回國為君。這都是穆公的功勞。

“文公親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經歷艱難險阻,征討東方諸候國,虞、夏、商、周的后代都來朝見秦國君王,這就已經報答了秦國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人侵擾君王的邊疆,我們文公率諸侯和秦國一起去包圍鄭國。秦國大夫不和我們國君商量,擅自同鄭國訂立盟約。諸侯都痛恨這種做法,要同秦國拼命。文公擔心秦國受損,說服了諸侯,秦國軍隊才得以回國而沒有受到損害,這就是我們對秦國有大恩大德之處。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壞好意蔑視我們故去的國君,輕視我們攘公,侵擾我們的淆地,斷絕同我國的友好,攻打我們的城堡,滅絕我們的滑國,離間我們兄弟國家的關系,擾亂我們的盟邦,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攘公沒有忘記秦君以往的功勞,卻又害怕國家滅亡,所以才淆地的戰(zhàn)斗。我們是希望穆公寬免我們的罪過,穆公卜同意,反而親近楚國來算計我們。老天又眼,楚成王喪了命,穆公因此沒有使侵犯我國的圖謀得逞。

穆公和攘公去逝,康公和靈公即位?倒俏覀兿染I公的外甥,卻又想損害我們公室,顛覆我們國家,率公子雍回國爭位,讓他擾亂我們的邊疆,于是我們才有令狐之站?倒不肯悔改,入侵我們的河曲,攻打我們的涑川,劫掠我們的王宮,奪走我們的羈馬,因此我們才有了河曲之站。望東方的不通,正視因為康公斷絕了同我們的友好關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們景公伸長脖子望著西邊說:‘恐怕要關照我們吧!’但君王還是不肯開恩同我國結為盟好,卻乘我們遇上狄人禍亂之機,入侵我們臨河的縣邑,焚燒我們的萁、郜兩地,搶割毀壞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們的邊民,因此我們才有輔氏之站。君王也后悔兩國戰(zhàn)爭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獻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們和你們相互友好,拋棄怨恨,恢復過去的友誼,以追悼從前先君的功績!耸倪沒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們國君才有了令狐的盟會。君王有產生了不善之心,背棄了盟誓。白狄和秦國同處雍州,是君王的仇敵,卻是我們的姻親。君王賜給我們命令說:‘我們和你們一起攻打狄人!覀儑桓翌櫮钜鲇H之好,畏懼君王的威嚴,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對狄人表示友好,對狄人說:‘晉國將要攻打你們!胰吮砻嫔洗饝四銈兊囊螅睦飬s憎恨你們的做法,因此告訴了我們。楚國人同樣憎恨君王反復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叛了令狐的盟約,而來向我們要求結盟。他們向著皇天上帝、秦國的三位先公和楚國的三位先王宣誓說:‘我們雖然和晉國有來往,當我們只關注利益。’我討厭他們反復無常,把這些事公開,以便懲戒那些用心不專一的人。’諸侯們全都聽到了這些話,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來和我親近,F(xiàn)在我率諸侯前來聽命,完全是為了請求盟好。如果君王肯開恩顧念諸侯們,哀憐寡人,賜我們締結盟誓,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將安撫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禍亂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諸侯退走了,我謹向全部意思都向君王德左右執(zhí)行宣布了,望他們權衡怎樣才對秦國有利!

【點評】

這是一篇滿有意義的文章。文章粗看挺嚇人,完完全全是晉國聲討秦國的戰(zhàn)斗檄文。在文中秦國的形象完全是個反復無常,見義忘利的“小人”,然而實際上,我們讀者大可不必如此費神,秦晉本是親家,國家利益使之在后來反目成仇,誰是誰非,無法分辨,就算是史學專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呢,反倒輕松了??文章文辭犀利,一氣呵成,

呂相是晉國大臣,名叫魏相,因食邑在呂,所以又稱呂相。春秋時這種情況大概不少。商鞅本名公孫鞅,因采邑分封于商地,又稱商鞅。后來因為大家喜歡用商鞅這個名字,一般人反而不知他的本名了。兩國的恩怨,錯綜復雜,源遠流長,本不是可以信口開河的事情。然而呂相極盡褒貶之能把晉國說成是吃虧上當,為人所欺的“善人”,而秦國卻是奸佞不堪,反得無常的“小人”。

有關秦穆公的“事跡”,幫助過晉國的,如遣返被俘的晉惠公、秦國助重耳上臺的善事,為呂相“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秦人背著晉國竊于鄭盟之事,卻大書特書,說什么晉國幫了秦國鏟事,平了諸侯對秦國的義憤,甚至將晉國率先發(fā)難,在淆之戰(zhàn)偷襲秦軍也說得理由十足,令人無法不信!

秦穆公之后,秦晉之間的交惡,曲自然又是在秦而不晉。秦桓公與晉景公時,秦晉的交戰(zhàn)原因又被呂相說是由于秦軍的挑釁。而到了呂相所侍的晉厲公時,在對待白狄部落的事件上,秦人的形象又是反復在晉與白狄之間進行挑撥生事的卑鄙無恥之人!

呂相是個辨才,在晉史中也許不是太出名的角色,竟也是如此厲害。更不用說以后的其他晉國歷史的“明星”們了!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