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 朱熹閱讀答案

思而思學網
泛舟是南宋朱熹的詩作,這也是一部關于美學創(chuàng)作的事,詩中寄托了深刻的哲理。

原文:
泛舟
作者: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問題:
(1)這首詩最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2)請聯(lián)系實際,探究這首詩所表達的深刻道理。
泛舟 朱熹閱讀答案:
(1)運用了對比(或者反襯)的手法。一二句描寫了雨后水漲,即使是大船行駛起來也輕快如飛的生活圖景。日行月轉,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來,萬物復蘇,大地滋潤。江上的水漲起來了,巨船大艦在江上飄行,輕快如水漂鴻毛一般。第三句寫冰凍山寒,江流緩細,多人推拉,一條小船也移動艱難。兩幅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順利的特點。
(2)厚積才能薄發(fā)大的船艦能夠在江水中自由飄飛,就是因為與“向來”相比承載它的水流足夠充足。讀書做學問,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礎,日積月累,才能駕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泛舟翻譯: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頓時漲起來了,這使得大戰(zhàn)船漂浮在水面上猶如一根羽毛那樣輕了。往日少水時,多少人花費了多少力氣也不曾移動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當中。泛舟字詞解釋:
(1)艨艟(音“蒙沖”):古代戰(zhàn)船。也作蒙沖。
(2)向來:從前。指春水未漲之時。
(3)枉費:白費。
(4)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動的力氣。
(5)中流:水流的中央。泛舟背景:泛舟賞析:
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fā),足以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從以‘巨艦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評的是榜書大字的創(chuàng)作。此詩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漲船高則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一旦靈感勃發(fā),則能夠使書寫一下子變得流暢自如,這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一個本質過程,也是一般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本質。當然,該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見書法作品的技藝精煉且生動流暢,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藝術道理。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于寫景抒情而不宜于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于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fā)》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首詩當然是說理之作,寫人的修養(yǎng)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fā)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泛舟》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是南宋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后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yǎng)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