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各個省份高考試卷類型不同,各省分數(shù)線也不同,所以導致每所大學在各個省份的錄取分數(shù)線也不同,本文思而思學教育網(wǎng)小編根據(jù)聚志愿網(wǎng)站整理了同濟大學在寧夏的歷年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數(shù)據(jù),可供大家參考。
一、同濟大學在寧夏歷年最低招生錄取分數(shù)線-理科
院校名稱 | 省份 | 年份 | 批次 | 科目 | 批次線 | 招生計劃 | 錄取人數(shù) | 錄取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21 | 本一 | 理科 | - | 26 | 26 | 553 | 1048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20 | 本一 | 理科 | 434 | 21 | 21 | 624 | 245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9 | 本一 | 理科 | 457 | 27 | 27 | 616 | 259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8 | 本一 | 理科 | 463 | 27 | 27 | 630 | 241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7 | 本一 | 理科 | 439 | 27 | 30 | 611 | 236 |
同濟大學(預科) | 寧夏 | 2016 | 本一 | 理科 | 465 | 2 | 2 | 539 | 2694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6 | 本一 | 理科 | 465 | 27 | 30 | 617 | 351 |
同濟大學(預科) | 寧夏 | 2015 | 本一 | 理科 | 445 | 2 | 2 | 528 | 2171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5 | 本一 | 理科 | 445 | 27 | 32 | 595 | 337 |
同濟大學(預科) | 寧夏 | 2014 | 本一 | 理科 | 473 | - | 2 | 571 | 1311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4 | 本一 | 理科 | 473 | - | 27 | 617 | 323 |
同濟大學(預科) | 寧夏 | 2013 | 本一 | 理科 | 455 | - | 2 | 531 | 1810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3 | 本一 | 理科 | 455 | - | 32 | 588 | 358 |
同濟大學 | 寧夏 | 2012 | 本一 | 理科 | 440 | - | 31 | 564 | - |
二、同濟大學簡介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4年的發(fā)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學校始于1907年德國醫(yī)生埃里希•寶隆在中德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創(chuàng)辦的同濟德文醫(yī)學堂。1912年與創(chuàng)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yī)工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后改稱為同濟醫(y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先后輾轉滬、浙、贛、桂、滇等地,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zhèn)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以后,發(fā)展成為以理、工、醫(y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綜合性大學。
在始于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同濟大學原有的文、法、醫(yī)、理、機械、電機、造船、測繪等優(yōu)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筑相關學科匯聚同濟,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規(guī)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以后,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拓展學科范疇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并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yè)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學,F(xiàn)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4人,碩士研究生11319人,博士研究生7265人。另有國際學生2088人。擁有專任教師2792人,其中專業(yè)技術職務正高級109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3人(含雙聘),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4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特崗)教授42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首席科學家101人,“青年長江”“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yōu)秀青年人才205人。國家級教學團隊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群體9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