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過年有哪些習俗,承德新年風俗整理

思而思學網

承德過年有哪些習俗

9.jpg

春節(jié),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喜慶、最令人向往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 日。在春節(jié),不管身在何處,人們都會趕著回家,讓家更溫暖,讓情更深厚。除了這份濃濃的親情之外, 春節(jié)的喜慶和吉祥也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祝福與期盼。陣陣的鞭炮聲,豐盛的餐桌,各式各樣的活動, 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神州大地都沉浸在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

有道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所以各地都會有各地獨具特色的年俗,承德這個塞外山城,更是由于其多民族性,在春節(jié)習俗上有著許多有別于其他地區(qū)之處。

滿族人過年突出祭祖的活動,一進臘月,大家都會在自家院里最為顯著的位置立一個“還愿桿子”(滿語“索羅桿”),桿頂掛個斗形的容器,里面放上肉等飯食,供飛來的喜鵲食用。據對滿族年俗有一定研究的尹忠老人介紹,這個習俗來源于一個傳說,相傳當年喜鵲救過努爾哈赤的性命,從那以后滿族人都會進行這個祭祀活動。

大年三十那天,他們都會在自家西墻上懸掛“祖宗板”,清晨祭祖,先在“祖宗板”上貼好“白掛線”,上刻有滿文“吉祥如意”、“新年更新”等,然后在祭桌上擺好供品:祭肉一塊置大瓷盤里,上插木柄尖刀一把,刀柄向西,表示祖宗可以親手切肉而食;黃米飯5碗,每碗上插以新棉花捻成的燈芯一根,蘸上酥油;酒5盅;放木筷、勺、叉各5把,香爐1個。靠“祖宗板”西南還供有“媽媽口袋”(也叫子孫袋),放另一份祭品。卯時或酉時上香,燃藏香,然后依長幼之序叩頭跪拜。禮成撤供。

這天晚上,家中晚輩向長輩叩頭,名曰“辭歲”。是夜,家里包餃子,午夜煮食,合家團聚,鞭炮齊鳴,燈火輝煌,徹夜不眠,名曰“守歲”。

蒙古族人,一項主要活動就是到寺里上香,每年正月十三,承德大佛寺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由寺里的喇嘛頭戴面具,舞起“跳布扎”,吹起“罡筒”,以驅除邪魔。

相傳,自清康熙皇帝的姑母固佑淑慧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騰,每年往來途經隆化行宮逗留,在行宮附近北街修建了娘娘廟,隨后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也陸續(xù)建成,花會也因此在承德興起。

每逢春節(jié),各地的花會都會粉墨登場,屆時,大家會推出“會首”,負責組織舉辦一系列活動在此期間,具有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各族特色的各種表演項目如:踩寸蹺、太平鼓、五虎棍、背歌等等爭奇斗勝,各顯其絕。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吃完辭歲的餃子,度過守歲的團圓夜,就到了正月初一,春節(jié)的活動和新一年同拉開了帷幕。初一,古稱為“三元”,即歲(年)之元、時(季)之元、月之元。一大早,前去承德大佛寺(指普寧寺)上新第一炷香的人就會絡繹不絕,以祈求一年平平安安。

初二,走親訪友的就多了起來。這一天,新嫁出去的媳婦要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但不能呆太久。

初五俗稱“破五”,初五以前多吃年前蒸好的年糕、饅頭、黏餑餑等熟食,不得以生米做飯,至初五則破除

禁令。

初六,出嫁的女兒由娘家的小輩兒接回娘家。

與此同時,各地的廟會、花會也會將喜慶的氣氛推向高潮。正月十三,普寧寺“打鬼”,一連三天,是承德最大的廟會。當天,堪布喇嘛身披黃錦衣袍坐在車上,雙手持缽,各侍從手持法器,跟隨左右,前呼后擁,還有四大天王、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金剛等,鼓吹在前,徐徐前進眾喇嘛手執(zhí)曲錘柄鼓,有鳴鑼開道者,有吹罡筒者,有演念經文者,在廣場繞行一周。廣場中間搭有打鬼亭,上有用面制的“鬼王”,有人念經致祭,喇嘛們舞蹈著打鬼動作,最后有鹿首金剛佛以利斧將“魔鬼”劈碎,以火焚之。這時圍觀的群眾就會一擁而上爭搶“鬼王”和祭品,名為“搶霸凜”。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