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務與社會治理隨意捆綁不符合公共服務性質

思而思學網(wǎng)

公共教育是國家向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任何政策的設置和執(zhí)行,都應當在公平、普惠的基礎上,將服務放在突出位置。把教育服務與社會治理進行捆綁,顯然不符合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性質,并容易引發(fā)一系列問題。

12月1日至7日,是陜西省2017年高考報名時間。眼下正是報名資格審查階段,有部分外省在陜就業(yè)人員為此焦慮不已:因為他們持有的陜西省居住證未能滿足連續(xù)持滿27個月的條件,根據(jù)陜西省公安廳的規(guī)定,其隨遷子女無法通過在陜高考的資格審查。而沒有“連續(xù)持滿”的原因,不是他們沒在當?shù)毓ぷ骶幼。亲C件到期辦理的時間差,導致中斷十幾天到幾個月。

就因為持證時間有中斷,導致在當?shù)毓ぷ骶幼∪藛T隨遷子女無法通過高考資格審查,一方面固然可以看出相關部門“嚴格把關”,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恐怕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公共教育是國家向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任何政策的設置和執(zhí)行,都應當在公平、普惠的基礎上,將服務放在突出位置。而一些地方對在當?shù)貏展と藛T隨遷子女入學的限制,實質上是將公共教育當成了社會管理的工具。

一些地方出臺的隨遷子女高考政策,往往會有一些限制條件,其本意主要是防止惡意高考移民,有一定合理性和必要性。無論是要求持有居住證27個月還是36個月,應該都是當?shù)馗鶕?jù)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但是,在具體實施層面,是否就應該一刀切呢?筆者以為,這些“限制”政策應當視為對真正在當?shù)鼐蜆I(yè)人員隨遷子女就讀、參加高考的“福利”,也就是說,這一政策的實質,是讓外省“非高考移民”能夠有一個順利參加當?shù)馗呖嫉耐ǖ溃粦蔀樗麄冊诋數(shù)厝雽W考試的障礙。因此,對待這些居住證中斷的人員,應當從這一政策的初衷和國家相關法律、政策來進行考量,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操作。

陜西的這起案例并非個例,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類似情況。據(jù)媒體報道,近日,南京市民陳斌(化名)將所在鼓樓區(qū)的教育局告上法庭。他住的是戶籍所在單位的公租房,沒有房產(chǎn)證,孩子因此上不了戶籍所在地小學。該區(qū)規(guī)定,必須要“兒童戶籍、實際常住地、產(chǎn)權證三者一致,才可以報名入讀該區(qū)內的對口小學”。由于此案已入司法程序,我們在此不討論該案是非,但該區(qū)“三證合一”的規(guī)定是設限還是服務,是否合理,實可深入探討。最近,媒體集中報道了一些地方在落實國家相關規(guī)定時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比如,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國家五部委有關負責人曾就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解釋,對于無戶口或暫未辦理戶口登記的適齡兒童少年,也要保障他們接受義務教育,教育部門和學校不能因為無戶口、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等理由拒絕接收入學。但山西太原已滿10歲的祗浩博的求學申請卻一再被當?shù)匦W拒絕,理由就是他沒有戶口。在這里,國家的明確法律政策被束之高閣。

這類現(xiàn)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根源就在于各地利用教育對于家庭的重要性,把社會治理的相關內容捆綁到教育服務之中,將教育變成了政府社會治理的工具而非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以小學生入學為例,除了納稅、計生、社保繳費等證明,有的地方甚至還要求提供父母無犯罪記錄證明。這樣把教育服務與社會治理進行捆綁,顯然不符合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性質,并容易引發(fā)一系列問題。

公共服務的根在于普惠。對于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政府來說,入學人數(shù)或許只是個數(shù)字,但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能不能上學、能不能考試是關乎他們一輩子的大事。地方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當謹記這一點,真正把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才能讓教育真正普惠全社會,不斷促進教育公平。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