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最新名人傳感悟

思而思學網

 你們讀過名人傳后,有什么樣的感悟呢?下面小編整理了兩篇名人傳感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名人傳感悟【一】

在黑暗的社會與人群中他們脫穎而出,在各自孤獨但又不平凡的世界里不屈不饒;在無情與嘲笑的壓榨下,他們迸發(fā)出希望的光芒;強忍著一切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揮灑自己的汗水,在藝術世界里馳騁。我想,或許也只有他們?《名人傳》中的英雄。

我糾著心,翻開《名人傳》的首頁!睹藗鳌返淖髡吡_曼?羅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與現實主義作家。他打算通過一些傳記來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恢復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名人傳》便是如此,描寫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不單單是天資聰穎的人,而是一些和自己的時代緊密相連并且用自己的藝術作品體現世人所關心的問題的人。其中,羅曼?羅蘭筆下的貝多芬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具有廣泛的興趣,他為法國革命的英雄壯舉而歡欣鼓舞。他曾說道:“革命吸引著全世界和貝多芬。”貝多芬是一個音樂上的天才,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堅強的意志力。因此,我最敬佩的人也是貝多芬。

貝多芬不及大多數人,他有著苦難的童年,他也從來不知道家庭的溫暖應該是什么樣,一開始,人生就像他顯示出像一場凄慘而殘暴的戰(zhàn)斗似的。母親是女傭,父親是無才華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心中對家庭溫暖的渴望誰曾想淪為失望呢。即使如此,他對童年以及童年呆過的地方始終保存著一種溫馨而又凄涼的回憶。他無法逃脫命運,他被它束縛著。就這樣,苦痛又已經敲響了他的門,并且纏住了他不再離去。1796年到1800年間,貝多芬的聽力嚴重下降,有這樣一段話,是他在和阿曼達的信中說的:“你的貝多芬真的太不幸了。你知道,我自身的最高貴的部分,我的聽力,大大地衰退了……我當然是抱著這一幻想的,但希望渺茫;這樣的一些疾病是最無法醫(yī)治的。我不得不悲慘地生活著,躲開我所喜愛和對我彌足珍貴的所有一切,而這又是一個如此悲慘、如此自私的世界里!我得隱藏在凄慘的聽天由命之中!當然,我確實是想過要戰(zhàn)勝所有這些災難;但這又如何可能呢?……”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痛苦與無助,他面臨失去聽力的痛苦,他也想戰(zhàn)勝病魔,可這在旁人的眼中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我深深地為他感到哀嘆與惋惜,當然,作為一名讀者,我為一個大藝術而感到難過。

我很吃驚,這也是我敬佩貝多芬的原因,在他聽力一天一天地衰退期間他用他無法抹滅的才華創(chuàng)造了一首又一首交響樂曲及其它。悲劇式的《第三奏鳴曲》與清澈的《第一交響樂》,在痛楚意志、頹喪與傲岸的交替中,他奏出《奏鳴曲》與《幻想奏鳴曲》以及有著一種不變的威力,讓人感到恐懼和驚愕的《第五交響曲》。如今人們口中的貝多芬,都是從他的《命運交響曲》而被熟知,可是他的這些作品誰又能理解呢?貝多芬在朋友和親人的眼中看到的只有對自己的諷刺與嘲笑,他是以一個記仇的、瘋癲的、憤世的人的形象存在,他們有多少人對貝多芬是真正的同情與關心呢?或許,他所在的地方根本不屬于他,就像他說的:我的王國在天空。羅曼?羅蘭認為死是對貝多芬最好的解脫,貝多芬說自己是喜劇的終結,然而羅曼?羅蘭卻認為是悲劇的終結。我想,貝多芬認為自己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了,可以無所擔憂地奔向自己的天國了吧。而羅曼?羅蘭認為貝多芬的離開是當時樂壇的損失,是對藝術界的損失,在這個黑暗的社會與無情的人們中,這對貝多芬來說或許真的是一種解脫。

屈服,深深滴屈服于你的命運:你已不能再為自己而存在,只能為他人而存在;對于你來說,只有在你的藝術中才有幸福了。這是貝多芬在筆記中所寫,藝術在貝多芬的心里是別的所無法替代的,是至高無上的?伤麉s屈服在了命運的腳下。因為病情的嚴重,他動了五次手術,他說他會聽任命運的安排,只求上帝發(fā)發(fā)慈悲,讓他活著時,在受死神折磨時不再為生活的艱難而操心。這樣,他就可以有勇氣去承受上帝的意志,忍受他的命運,不管多么悲傷,多么可怕。懷著對音樂的熱愛與對藝術的崇敬,貝多芬走了,他安靜地走了,在雷雨之中,在暴風雪中一個陌生人替他合上了眼睛。

貝多芬,他是音樂最杰出的搭檔,他是音樂藝術中最英勇的一股力,他是受苦不屈的人們最真摯的朋友。盡管在一個無聲的世界里,可他卻能譜寫一個又一個悅耳的生命樂章,他是一個聾啞的音樂家;一個被命運捉弄的人,在我的心中,貝多芬永遠是一個頑強的斗士。

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只有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我們現在想想貝多芬的這句話,或許能明白一些什么,無論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還是托爾斯泰,他們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人生的價值,讓生命迸發(fā)火花,他們也沒捷徑,可走,也不必乞靈神明。所以,在我們心靜的時候,試著走進這些名人,走進他們的生活。當你真正地走進后,你會更好地認清自己。

名人傳感悟【二】

一位是德國的音樂家,一位是意大利的藝術家,一位是俄國的文學家。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過度,卻有著同樣的人性的真、善、美,同樣為了一份事業(yè)而獻出畢生精力。永遠堅信只要自己堅忍果敢,不因痛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淪落,就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輝煌。

貝多芬“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

年少的貝多芬就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強制逼迫下學習音樂,也開始了悲慘的童年。貝多芬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當他遇見莫扎特時,增加了不少經驗,但災難又一次降臨,貝多芬雙耳失聰。正如傅雷所說:“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但貝多芬沒有放棄作曲、放棄生活。終于戰(zhàn)勝了命運,寫出了《英雄》、《田園》等不朽的佳作。整個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

米開朗琪羅“愈受苦愈使我喜歡”。

米開朗琪羅出生于市民家庭,有很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功底。但教皇們給他的巨大壓力使他喘不過氣來,他在建造尤里烏斯二世的陵墓時還要受著新教皇的壓迫。他沒有自由,沒有反抗,只有被教皇當成牛馬來使喚。七十余歲還需爬上梯子彎腰作畫。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他的忍讓成就了他的藝術,卻也摧殘了他的靈魂。這個時代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fā)揮。

托爾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托爾斯泰出身于貴族家庭,享受著高等教育,富足的生活。但他并不快樂,他因自己的富裕與安逸而羞愧不安;他身居上層,卻永遠為下層人民著想。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與社會決裂,但他沒有力量,沒有支持,永遠孤獨。他與上層貴族為敵,得到了開除教籍的結果。八十二歲時,他離家出走,最終死在了一個火車站。托爾斯泰一生都在關心廣大生靈的脆弱與渺小,傳播著愛與寬容。不愧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學習貝多芬的堅持,米開朗基羅的隱忍,托爾斯泰的博愛。他們永遠是精神的傳承者,傳奇的創(chuàng)造者,世界的征服者。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