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總結范文(一)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第一專題學習中,我們重走了秋收起義、邁向井岡山的道路,又有了新的感受和收獲:神圣井岡春常在,革命理想高于天。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的時候曾說: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1972年鄧小平同志上井岡山時說: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丟不得。今年視察江西,登上井岡山時,更是對井岡山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痹诰畬竭@塊紅色土地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開辟出一條成功之路,培育出薪火相傳的井岡山精神。我們要不忘崢嶸歲月,銘記先烈功勛,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作為革命老區(qū)的領導干部,更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要在奔小康的路上求實創(chuàng)新;要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要樹立看齊意識,守紀律、講規(guī)矩、知敬畏,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
堅定理想信念,就要對黨絕對忠誠,自覺與*同志為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強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持的共同理想。不為風險所懼,不為干擾所惑,不為噪音所擾,不為暗流所為。堅定理想信念,就要傳承紅色基因。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信念堅定、紀律嚴明,對黨忠誠、一心為民,艱苦奮斗、勇于犧牲,實事求是,勇闖新路,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堅定理想信念,就要恪守“廉”的價值追求。一要“正心”,守得住正道,經得起考驗;二要“正行”,堅守《廉政準則》,做到慎獨、慎微、慎初,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經濟上的“干凈人”、生活上的“正派人”;三要“正風”,堅持“一崗雙責”,切實抓好家屬、身邊工作人員、分管部門的黨風廉政建設。堅定理想信念,還要樹立政協(xié)理念,顧大局、講團結、講協(xié)商、講包容,切實增強做好人民政協(xié)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踐行“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總結范文(二)
根據(jù)區(qū)教育局和學校的統(tǒng)一部署,我積極投入到教師作風建設活動中,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親身體會到了自身的點滴變化,下面是我的一點體會,希望領導和老師們批評和指正:
一、以德興教,以德育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必須堅決不移地依靠人民教師這支隊伍,必須建設好人民教師這支隊伍。第二,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加強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最為重要的內容。第三,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師德建設的首位。教育事業(yè)關系重大,關系社稷大計,關系復興大業(yè),關系億萬學子,關系千家萬戶。作為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
師德,是教育之魂。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有較強的教書育人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正確認清和對待教師的責任。歌德說:“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彪S著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對教師的發(fā)展有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的教師,要進一步樹立愛國愛教的崇高的職業(yè)理想,志向高遠、愛祖國,愛人民,熱愛教育事業(yè),為教育事業(yè)獻身;要依法執(zhí)教、敬業(yè)愛崗,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guī)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堅于職守,敬業(yè)奉獻;要熱愛學生、關愛學生,
以人為本,這是師德規(guī)范的核心,也是師德建設的核心;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要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重要的深遠的影響;要終身學習、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在一個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更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為人民服務的教師、人民滿意的教師。
要為人師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工作的"示范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的思想感情,處事哲理、人生觀點、道德境界、品德修養(yǎng)甚至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有著熏陶誘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是學生眼中完美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模仿在行動上。教師的人格影響,不僅對學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會上還會長時間起作用。所以,教師需要處處為人師表,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師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種什么人,自己應當是這種人。"要學生刻苦學習,自己就必須學而不厭,手不釋卷;要學生認真勞動,自己必須熱愛勞動;要學生講文明禮貌,自己必須談吐文雅。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風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勿以惡不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育無小事,事事見真理,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嚴格履行《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獻身教育,甘為人梯,治學嚴謹,勤學進取,熱愛學生,嚴師益友。
二、樹立新的教育觀、發(fā)展觀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任務,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因為對于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我不斷學習,及時了解國際上教育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了解學科發(fā)展的新趨勢,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要與課程整合,與教學結合,并且在教育教學當中有效運用,這樣使我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生動的、活潑的。同時我也有效運用現(xiàn)代遠程教育手段,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水平。
目前,我省的高中新課程改革正轟轟烈烈的展開,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條件下,只有樹立新的、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適應學科的高度綜合,才能培養(yǎng)出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三、用愛譜寫教育
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師德規(guī)范的核心。教育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不能沒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導“愛滿天下”,夸美紐斯主張“在和藹克勤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飲料”,蘇霍姆林斯基則主張“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教育是一項愛的事業(y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心愛每一個學生”教師雖似無心,但卻留意的關心,愛心將在學生的心靈上產生極大的作用,激發(fā)起學生的上進心、喚起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教師的話語像一股甘甜的山泉,教師的關心是一縷柔柔的春風,每個學生得到老師適當?shù)谋頁P,他就學會自尊,得到適當?shù)墓膭睿蛯W會自信。在鑄造“靈魂”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既要有滿腔熱忱,又要有慈母的溫情,深刻含蓄的情感,更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引起他們強烈的內心體驗。對于那些聰明好動的孩子,如果總是采用批評的辦法,有時能起些作用,但只能當時見效,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于是,我注意用目光去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召喚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覺得老師喜歡我,老師關心我。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師生情感溝通了,教育就會在孩子身上產生明顯的效果。 讓我們的學生在溫暖中生活,讓我們的學生在寬容中生活,讓我們的學生在平等中生活,讓學生感覺到心理流露著的是最純真的愛。 教師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工程師,教師是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保健師,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者。這種建設者直接影響到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因此,在課堂上以愛為出發(fā)點,從多方面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用執(zhí)著的愛,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盡可能為他們提供表演的場所和機會,盡量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并及時給予表揚與肯定,讓他們意識到被信任、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自信。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使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我將向全國優(yōu)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yè)的崇高理想;學習他們熱愛學生、教書育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學習他們鞠躬盡瘁、艱苦奮斗、勇于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的敬業(yè)精神。學習他們“十幾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三尺講臺“,學習他們“灑向學生都是愛”,學習他們“甘做人梯架雛鷹”。教師只有用愛關注每一個學生,用愛,用自己獨特的師德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勝利感,使命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味成功的愉快,使學生從成功走向成功。
通過認真學習和深刻地反省,我深感做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和責任。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人民教師的職業(yè)是光榮的、偉大的職業(yè),是一個崇高的、神圣的職業(yè)。第二,教師要有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要珍惜人民教師這樣一個光榮的稱號,要自重、自警、自勵、自強。人民教師的含義:第一是為人民服務,只有為人民服務的教師才是人民教師;第二是要讓人民滿意,只有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才是真正的人民教師,才無愧于“光榮的人民教師”這樣一個崇高的稱號。同時,我將向全國的和周圍的先進教育工作者學習,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知道自己的教學,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生動。
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去影響人,以和藹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去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去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用愛關心每一個學生,用愛譜寫教育,愛崗敬業(yè),使自己的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快樂殿堂,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