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
2) 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無法無非法,故是心心法。
3)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4) 無名即是一切諸法得道之處。
5)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契亦無契,無亦無無。
6) 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7)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8) 妄念無生,乃名真心不動。
9) 妄息心空,真知自現(xiàn)。
10) 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
11)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12)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已顯現(xiàn)。
13)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14) 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15)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xiàn)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16)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17)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18)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19) 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20)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
21)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22)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23)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24) 此心本凈,無可取舍。
25)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26) 離相為離念之方便,離念為離相之究竟。
27)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離自離。
28) 取相之病若除,則內(nèi)而五蘊,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嚴經(jīng)所說咸是妙凈明心凈明體。
29) 性乃本具,萬古恒常,非由因緣聚會而生者也。
30)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31) 諸法緣生者,謂一切法本來無生,但由因緣聚會,假現(xiàn)生相耳。
32) 罪從心生,還從心滅。善惡一切,皆由自心。
33) 于外相求,無有是處。于外相求,雖經(jīng)劫數(shù),終不能成;于內(nèi)覺觀,如一念傾,即證菩提。
34) 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35)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36) 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菩提。
37) 心住無住處;心不住一切處;心不住善惡有無內(nèi)外中間,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無住心也。
38) 不住六塵生心。
39) 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意謂一切法無體,體惟凈性,即是一切法體惟凈性,所以諸法一如,稱為一真法界。
40) 蓋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離乎惟一真心。
41) 念是業(yè)識,而性體中并無是事。
42) 雖業(yè)識紛動,而性凈自若,猶之虛空中萬相森羅,而虛空仍自若也。
43) 念乃隨起隨滅,并無實物,一猶之空花,幻有實無也。
44)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念自性定,心地無我自性慧。
45) 二性空是體,知二性空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
46) 布施何物?布施卻二性。所謂善惡性,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凈不凈性,一切悉皆施卻。
47) 所謂同體慈悲,便是如實的了知,一切眾生和己身無二無別。
48)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49) 無心者,無一切心。如如之體,內(nèi)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寒不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
50) 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已。
51) 直下無心,本體自現(xiàn),如大日輪升于靈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52) 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53) 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54) 如來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