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東營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樂安名士郭無為、歐陽歙、綦公直、李佐賢、時殿元、隋藏珠、孫三杰、周延儒、歐陽生、倪寬,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東營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郭無為

郭無為(?-公元969年),字無不為,號抱腹山人,五代青州千乘(今山東廣饒縣)人。方顙鳥喙,雜學多聞 ,長相很特別。好學多聞善于談辯,未知其師承關系,穿著粗布的道士服裝,隱居在武當山。后漢乾祐中,郭無為“杖策謁于軍門”,后漢大將郭威(后為周太祖)“欲留館軍門、但為左右所阻”。其后,北漢劉承鈞即位,征

歐陽歙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郡千乘縣(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東漢大臣、經學家。學傳家業(yè),恭謙好禮,歷任長社縣宰、原武縣令,投靠劉秀,遷河南都尉,履行太守的職責。光武帝即位后,拜河南尹、鄱陽侯,坐事免官,歷任揚州牧、汝南太守,推薦賢才,頗有政績,改封掖縣侯。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遷大司徒,貪污受賄,坐罪下獄

綦公直

綦公直,是元朝初年的名將之一。他曾為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王朝、統(tǒng)一中國、鎮(zhèn)壓部族反叛、建立和鞏固軍事封建帝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甚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被加封為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等職。

李佐賢

李佐賢(1807—1876年),字仲敏,號竹朋,山東利津縣左家莊人。不僅是清代頗有影響力的古錢幣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詩人,而且是著名的書畫鑒賞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編修、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總纂、福建汀州知府等職。咸豐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喜愛金

時殿元

時殿元(1863—1948),(東營市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時家村人,幼年習唱民間小曲,后演唱揚琴,于1900年領同樂班創(chuàng)演化妝揚琴,是呂劇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自幼家境貧寒,早年以唱民間小曲討飯為生,他雖然不識字,但記憶超人,1880年(光緒六年),山東琴書傳入廣北一帶,民間藝人爭相學唱,時殿元廣采博取,學會許

隋藏珠

原名藏朱,字松心,別號龍淵。樂安縣牛莊(今屬東營市東營區(qū))人。清末道員。生于貧寒之家。道光九年(1829)應鄉(xiāng)試中舉人,次年進京應會試中進士,留京任戶部主事。后晉升郎中。

二、東營歷史沿革

【位置面積】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qū),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東營市境內流入渤海。處于連接京津冀和膠東半島的樞紐位置,是環(huán)渤海經濟區(qū)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境域小清河以南廣饒縣境成陸較早,據(jù)2013年11月發(fā)現(xiàn)一處后李文化遺址考證,南部廣饒縣境內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繁衍;西部利津縣地大約成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北部、東部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僅有近百年歷史。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74千米,土地總面積8243平方千米。

【建置】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縣、利津縣、墾利區(qū)歷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的廣饒縣歷史悠久,于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縣,于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zhèn)升置利津縣;墾利區(qū)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qū)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廣饒、利津、墾利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境內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yè)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zhàn)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fā)會戰(zhàn)的深入發(fā)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由油田會戰(zhàn)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后勤單位組成的礦區(qū)城鎮(zhèn),稱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zhàn),經中共山東省委批準,惠民地委在此設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qū)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但無行政轄區(qū),只組建和統(tǒng)轄一批為礦區(qū)服務的商業(yè)、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fā)展和開發(fā)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qū)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召開,東營市正式掛牌成立。

【區(qū)劃】 建市初,全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qū),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zhèn)、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xiāng)、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qū)與東營區(qū)合并為東營區(qū)。此后多次進行鄉(xiāng)鎮(zhèn)規(guī)模調整,撤、并一些鄉(xiāng)鎮(zhèn)。2016年8月,墾利撤縣設區(qū)。

2020年12月,全市有5個縣區(qū),25個鄉(xiāng)鎮(zhèn)(23個鎮(zhèn),2個鄉(xiāng)),15個街道,203個居民委員會,1666個村民委員會(含黃河三角洲農高區(qū)49個村民委員會)。其中,東營區(qū)有6個街道4個鎮(zhèn)(文匯街道、黃河路街道、東城街道、辛店街道、勝利街道、勝園街道、牛莊鎮(zhèn)、六戶鎮(zhèn)、史口鎮(zhèn)、龍居鎮(zhèn)),有居民委員會64個,符合條件的“村改居”19個,村民委員會195個;河口區(qū)有2個街道4個鎮(zhèn)(河口街道、六合街道、義和鎮(zhèn)、仙河鎮(zhèn)、孤島鎮(zhèn)、新戶鎮(zhèn)),有居民委員會29個,村民委員會75個;墾利區(qū)有2個街道5鎮(zhèn)(墾利街道、興隆街道、勝坨鎮(zhèn)、郝家鎮(zhèn)、永安鎮(zhèn)、黃河口鎮(zhèn)、董集鎮(zhèn)),有居民委員會21個,村民委員會328個;廣饒縣有3個街道6個鎮(zhèn)(廣饒街道、樂安街道、丁莊街道、大王鎮(zhèn)、稻莊鎮(zhèn)、李鵲鎮(zhèn)、大碼頭鎮(zhèn)、陳官鎮(zhèn)、花官鎮(zhèn)),有居民委員會21個,村民委員會508個;利津縣有2個街道4個鎮(zhèn)2個鄉(xiāng)(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北宋鎮(zhèn)、鹽窩鎮(zhèn)、陳莊鎮(zhèn)、汀羅鎮(zhèn)、明集鄉(xiāng)、刁口鄉(xiāng)),有居民委員會11個,村民委員會499個;東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有居民委員會57個,村民委員會11個;黃河三角洲農高區(qū)有村民委員會49個。

三、東營簡介

位置面積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qū),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東營市境流入渤海。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

地質 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qū)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巖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tǒng)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zhèn)凹陷(東部)、義和莊凸起(東部)、沾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地貌 市域內以平原地貌為主。由于歷史上黃河改道和決口頻繁,地表受洪水的反復沖切和淤積套疊,形成復雜微地貌。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于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于黃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占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洼過渡地帶;淺平洼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洼處;海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布。
氣候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基本氣候特征為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xiàn),晚春回暖迅速,常發(fā)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有時受臺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干冷,寒風頻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風、西北風。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冰雹、風暴潮、大風、大霧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613.6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
2009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3.6℃,較常年偏高0.8℃;年降水量634.1毫米,較常年略偏多14.1%;光照時數(shù)2516.0小時,接近常年略偏少5.3%?偟臍夂蛱攸c是:冬季氣溫以偏高為主,且冷暖交替頻繁,降水量較常年略偏少;春季氣溫起伏明顯,冷熱不均,降水量充沛并呈南多北少分布,5月上旬出現(xiàn)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澇天氣;夏季氣溫偏高,高溫日數(shù)較往年偏多,極端最高氣溫突破近四十年極值,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時空地域分布不均,雷暴、冰雹、暴雨等天氣時有發(fā)生;秋季氣溫接近常年,呈現(xiàn)前期偏高、后期偏低的特點,降水以偏少為主且降水時段集中,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及11月下旬出現(xiàn)持續(xù)少雨現(xiàn)象。綜合評價2009年度東營市氣候條件對各行業(yè)的影響,屬于一般年景。
土壤 全市土壤分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鹽土及水稻土五個類別。褐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區(qū)域,占全市土壤面積的4%左右,是全市糧棉菜高產穩(wěn)產區(qū)。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小清河南褐土區(qū)的低洼處,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6%,該土壤適種小麥、玉米、高粱等淺根作物,在農業(yè)上是較有潛力的土壤類型。潮土是全市面積最大的一類土壤,占全市土壤面積的59%,在全市廣泛分布,是全市主要的耕種土壤,經耕作改良適種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鹽土在近海呈帶狀分布,其面積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36%,自然植被有蘆葦、黃須菜、茅草、蒿子等,該土壤類型不經重大改造難以為種植業(yè)利用,目前以開發(fā)水、牧養(yǎng)殖(植)為主。水稻土面積占土壤總面積的0.2%,主要分布于利津、墾利老稻區(qū),經二十多年的水耕熟化,已初步具備了幼年水稻土的特征。
河流 黃河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境內河道全長138公里。黃河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據(jù)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實測資料,黃河年均徑流量332.6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為斷流干河;年均輸沙量8.36億噸,最大21億噸(1958年),最小0.15億噸(1997年)。90年代以來黃河年徑流量減少,經常出現(xiàn)斷流。1999年后,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大對沿黃地區(qū)引水的管理力度,斷流現(xiàn)象趨緩,2000~2009年實現(xiàn)十年不斷流。2005~2009年,黃河全年徑流量分別為198.2億立方米、191.88億立方米、202億立方米(報汛值)、147億立方米(報汛值)、 136億立方米(報汛值)。
全市除黃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條。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流域內水系多為東西走向,由南向北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干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zhèn)河、小島河20條河流;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流域內水系多為南北走向,自西向東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干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wèi)東河10條河流。
海域 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河口,南至淄脈溝口,全長412.67公里,約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7多。灘涂面積152萬畝,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海水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分海域潮汐為不規(guī)則半日潮,平均潮差為0.8~1.2米,潮位最高超過5米,易發(fā)生風暴潮災。全市500多萬畝土地后備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qū)。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旅游資源獨特。近海在黃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多,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類索餌、繁殖、洄游。沿海石油、天然氣、鹽鹵等礦產資源豐富。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