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銀川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李德明、李元昊、野利仁榮、斡道沖、胡汝礪、汪文輝、黃圖安、趙良棟、通智、馬福祥、高士秀,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銀川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李德明
李德明(?~1031)北宋時黨項族首領。于1004年其父黨項族首領、西平王李繼遷死后繼位,遼封西平王,宋封定難軍節(jié)度使、西平王。在位期間依附宋朝,加強了黨項奴隸主貴族的力量,擴展了統(tǒng)治領域。1020年派人在懷遠鎮(zhèn)修建宮城殿宇,改懷遠鎮(zhèn)為興州,將都城由西平府遷到興州,確立了銀川古城中心城市的地位。
李元昊
李元昊(1003~1048)西夏王朝建立者。西平王李德明之子。后改姓嵬名,自名曩霄。1028年領兵攻占甘州,破西涼府,被立為“太子”,1032年繼王位。1036年西攻回鶻,攻占瓜州、沙州、肅州,占領河西走廊。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城區(qū))建立大夏國,筑臺受冊,繼皇帝位。
1040年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境)大敗宋軍。1042年出擊定川寨,俘獲宋兵9400余人。1044年在賀蘭山北大敗遼軍。大夏建國后,注重軍事、農(nóng)牧業(yè)和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下令整修水利,開鑿“昊王渠”,疏通秦渠,國力逐漸強盛,形成與遼、宋相互對峙的局面。1048年在宮廷斗爭中被刺身亡。
野利仁榮
野利仁榮(?~1042)西夏開國重臣。與元昊共同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通曉黨項和漢族文化。主張按照黨項本民族的狀況和風俗,“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以刑賞”,效法商鞅峻法、趙武靈王強兵,對大夏國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
斡道沖
斡道沖生卒年待考。西夏經(jīng)學家。字宗圣,祖籍寧夏靈武,祖遷銀川,世掌西夏國史職。8歲中童子舉,及長通五經(jīng)。譯《論語》,撰《論語解義》20卷,又作《周易卜筮斷》,以西夏文寫成,流行境內。西夏天盛三年(1151)為蕃漢教授。乾二年(1171)為中書令。
胡汝礪
胡汝礪(1465~1510)明朝官吏。字良弼,號竹巖,一號竹山。銀川人。22歲中舉,23歲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后升郎中。此后,先后任大同府、西安府、順天府知府和戶部與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職。明正德五年(1510)二月,武宗召拜其為兵部尚書,未到任便病亡,享年45歲。
一生為官,不畏權貴,懲治不法官員。天資聰穎,喜好詩書,勤于著述,在文學、史志方面造詣頗深。著有《竹巖集》數(shù)卷,編修了《弘治寧夏新志》,流傳于世。樂于助人,以孝子、忠臣名聞鄉(xiāng)里。
汪文輝
汪文輝生卒年待考。明代官吏。字德充。江西婺源縣人。明隆慶五年(1571),任寧夏僉事,督守河西道。當時寧夏屯政流弊日甚,賦重而督嚴。他經(jīng)考察后于次年上奏朝廷獲準,除去了寧夏因崩壓而荒蕪之額田賦稅,寧夏鎮(zhèn)人歡聲載道。于是逃亡者歸來,疲病者復蘇,邊民始有更生之樂。
還致力于水利工程的革新,將漢、唐渠口分別修建正閘和退水閘,逼水入渠,增大流量,然后開啟退水,以泄其勢。這種水利調控系統(tǒng)在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后世效仿。離任后,寧夏民眾在漢、唐二渠閘坎處修建“汪公祠”,以緬懷其政績功德。
黃圖安
黃圖安生卒年待考。清代官吏。字四維。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1646)任寧夏巡撫。他針對明代后期軍屯制度遺留下的種種積弊,奏請朝廷允準并實施了整頓兵餉、渠工、驛道、軍訓等8項改革措施。特別是“化兵為民”、“變兵為民”一項,具有重大意義。
他廢除了“無兵之用,有兵之費”的軍屯制度,將明末大批軍隊(包括屯田兵)轉變?yōu)榻患{田賦的自耕農(nóng)。還將由寧夏調往鳳翔府屯田的500名兵丁全部釋放回寧夏,主持修浚唐徠、漢延二渠,清理整頓寧夏水利中的積弊,對清初寧夏民眾的休養(yǎng)生息和經(jīng)濟恢復起了積極的作用。
趙良棟
趙良棟(1621~1697)清代云貴總督。字擎宇,號西華。銀川人。順治初應募從軍,平定陜西,以功授寧夏水利都司。順治十一年(1654)出征西南,因功授貴州督標中軍副將?滴踉辏1662)升任云南廣羅總兵官后,又調任山西大同總兵官、直隸天津總兵官,康熙十五年(1676)調任寧夏提督,出兵收復河東20余堡,誅殺叛亂首惡數(shù)人,寧夏鎮(zhèn)恢復正常。
康熙十八年(1679)調任陜西提督,取漢中,定四川,授勇略將軍,升任云貴總督,攻克昆明,平定吳三桂之亂,被譽為清初第一將。
通智
通智生卒年待考。清代大臣。滿洲人。雍正四年(1726)任兵部侍郎,奉命在寧夏主持開惠農(nóng)、昌潤二渠,筑新渠、寶豐二閘,招徠戶口,安插墾種,為引黃灌區(qū)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其時有人上書,以其新建堡塞通橋、通貴、通吉等全以“通”字命名,誣其將開渠功占為己有。雍正聽信讒言,傳旨將通智斬于惠農(nóng)渠正閘橋頭。后雍正知錯殺通智,在其被殺處塑像,并規(guī)定每年開閘放水時祭奠通智,以示紀念。
馬福祥
馬福祥(1876~1932)清末民初將領。字云亭;刈濉8拭C臨夏韓家集陽洼山人。因參與鎮(zhèn)壓河湟回民起義,被任命為安寧軍騎軍管帶,后中武舉。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馬福祥率軍擔任兩宮護衛(wèi),隨慈禧西逃西安有功,升任甘肅靜遠協(xié)副將,1906年升任西寧鎮(zhèn)總兵兼阿爾泰護軍使。
1910年任甘肅新軍第二標標統(tǒng)。1912年8月,袁世凱任馬福祥為西寧鎮(zhèn)總兵兼西寧辦事處長官,后改任寧夏鎮(zhèn)總兵,所統(tǒng)之昭武軍進駐寧夏。1913年7月因誘擒旺德尼瑪有功,9月被任為寧夏護軍使,授予陸軍中將,后又兼任寧夏將軍。1917年授予上將軍銜。
馬福祥在北平及甘、寧、青等地興辦回民學校60余所,組織完成伊斯蘭教漢文譯著30余種。喜書法,善文辭,先后主持編著了《朔方道志》、《蒙疆紀要》、《青島工潮經(jīng)略》、《訓誡子德書》等多種著述。
高士秀
高士秀(1876~1941)愛國志士。字志清。銀川市人。1900年建立反清組織“賀蘭山堂”,1911年參加同盟會,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率眾起義,響應“共和”。1912年積極響應孫中山“二次革命”,多次聯(lián)絡陜、甘、寧、綏各族反袁軍民力量,轉戰(zhàn)于陜北各地,為光復寧夏而斗爭。
1924年冬,到北京與辛亥革命軍領導秘密會晤,支持馮玉祥五原誓師,被任命為國民軍中將騎兵師長,參加于右任領導的北伐救陜戰(zhàn)爭?箲(zhàn)時期在榆林開展“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活動。1938年,被晉綏陜邊區(qū)總司令鄧寶珊任命為中將總參議,為抗日救國作出了貢獻。

二、銀川歷史沿革

銀川,簡稱“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四萬年以前,水洞溝舊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qū)最早的古人類居民點。殷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北狄、西戎、匈奴等游牧部落的活動地區(qū)。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后今銀川為北地郡屬地。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境內所建北典農(nóng)城(又稱“呂城”),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成為北方許多游牧部族的居牧地,名曰“飲汗城”。赫連勃勃建大夏國后,改建為“麗子園”,為大夏王的行宮、御花園。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唐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次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銀川市興慶區(qū))。宋咸平四年(1001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攻占銀川平原全境,移總部于靈州。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在懷遠鎮(zhèn)修建都城,改名“興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定都興慶府。蒙古中統(tǒng)二年(1261年),以西夏故地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設寧夏府路行中書省,寧夏之名始于此。明設寧夏鎮(zhèn),下轄七衛(wèi),實行軍政合一管理,系“九邊重鎮(zhèn)”之一。清改制為寧夏府,轄州縣。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wèi)、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zhèn)戎八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在寧夏城內。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后又遷至今永寧縣望洪鎮(zhèn)和青銅峽市瞿靖鎮(zhèn)、小壩鎮(zhèn)。1929年1月,寧夏從甘肅分出,成為獨立行省,下轄13縣、2旗、3設治局,其中在今銀川市境內的有賀蘭縣、永寧縣、寧朔縣、靈武縣。1944年1月,寧夏省政府呈文國民政府行政院,建議以寧夏省城設置銀川市。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區(qū)所在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qū)首府。

三、銀川簡介

銀川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寧夏平原中部,具有西北雄奇與江南靈秀兼?zhèn)、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融合的城市特質。東臨九曲奔流的黃河,與吳忠市鹽池縣和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西依雄渾巍峨的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與吳忠市利通區(qū)、青銅峽市相連;北與石嘴山市平羅縣相連。銀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jié)點城市、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中阿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同時也是東北、華北連接西北乃至中亞和中東地區(qū)的重要通道,經(jīng)銀川飛往阿拉伯國家比經(jīng)“北上廣”飛行成本節(jié)約20%。銀西高鐵、銀蘭高鐵實現(xiàn)寧夏境內全線貫通;城市建成區(qū)形成“八橫十八縱”主干路網(wǎng),109國道、110國道、青銀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穿境而過,公路、鐵路、高鐵、航空、網(wǎng)上開放通道四通八達。氣候“不冷不熱”,年平均氣溫8℃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空氣優(yōu)良天數(shù)居西部省會(首府)城市前列。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建城史,轄3區(qū)2縣1市(興慶區(qū)、金鳳區(qū)、西夏區(qū),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行政區(qū)劃面積9025.38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196.05平方公里,城鎮(zhèn)化率81.74%。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9.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8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236.7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1.74%;女性人口146.5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0.60%。

銀川市歷史文化悠久,雄渾的大漠景致、秀麗的塞上風光、古老的黃河文化交相輝映,構成銀川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擁有首批十大“中國旅游休閑示范城市”“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中國最具生態(tài)競爭力城市”等城市榮譽,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之美稱。旅游資源豐富,A級以上旅游景區(qū)55個,其中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個、4A級旅游景區(qū)14個、3A及以下旅游景區(qū)39個。銀川西部有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滾鐘口風景區(qū)、賀蘭山巖畫風景區(qū)、拜寺口雙塔、西夏陵遺址、鎮(zhèn)北堡西部影視城等,東部有黃沙古渡、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水洞溝遺址旅游區(qū)等,市區(qū)有承天寺塔、海寶塔、玉皇閣、鐘鼓樓等古建筑,湖泊水系景觀有典農(nóng)河、閱海湖、寶湖、鳴翠湖、鶴泉湖等。

近年來,銀川市始終堅持以****思想為指引,堅決用黨的二十大精神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攬全局、統(tǒng)領發(fā)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qū)黨委、自治區(qū)政府決策部署,堅持平穩(wěn)為基、產(chǎn)業(yè)為要、創(chuàng)新為魂、項目為王、民生為本,大抓發(fā)展、抓大發(fā)展、抓高質量發(fā)展,堅定不移發(fā)展“三新”產(chǎn)業(yè)(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快建設“兩都五基地”(世界葡萄酒之都、中國新硅都、新型儲能電池制造基地、智能終端材料和半導體材料生產(chǎn)基地、枸杞精深加工基地、高端奶產(chǎn)業(yè)基地、互聯(lián)網(wǎng)+醫(yī)療健康示范基地),奮力推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生態(tài)建設、基層治理、城鄉(xiāng)融合“四個示范引領”,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先行區(qū)示范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科創(chuàng)中國”創(chuàng)新樞紐城市、“中國投資熱點城市”等殊榮,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銀川以全區(qū)10%的國土面積、40%的人口,貢獻了全區(qū)近37%的財政收入、50%的GDP、60%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的進出口總額。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2535.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91.80億元,增長4.7%;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1261.70億元,增長7.3%;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1182.13億元,增長1.3%。三次產(chǎn)業(yè)結構為3.6:49.8:46.6,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4%、78.2%和17.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87756元,增長3.4%。全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92元,比上年增加1980元,增長4.7%。全年農(nóng)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9元,比上年增加1179元,增長6.5%。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